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成因与策略
洞口城关中学案例呈现与多维度分析
(课题名称:农村留守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
社会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牵制着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不断变化,这样一群孩子在人群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父母离异后被抛弃,从一出生到知人事再到逐渐长大成人身边最亲的只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这期间与亲生父母见面的次数掰着手指就能数得清。这个群体被社会顺理成章地“冠名”为留守生。当然,在我国“让人民幸福”是习近平书记始终记挂心间的大事,而中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40%至50%。在习书记的引导下,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最直接被影响的当然是祖国的花朵们。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和艰苦山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遍布整个村落,这样的儿童在农村学校中也占了相当重的比例。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偶尔还会成为当今网络新闻上的热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一直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而被大众熟知,从而唤起大众的同情心。
校园欺凌是目前学校事件中最敏感的话题,谈及色变。通常被欺凌的学生有些共同的特质——胆怯、不自信、沉默、腼腆、不善言辞、文化水平低、易被人群忽略等,农村留守儿童恰恰符合以上特点的80%,故他们正是卷入校园欺凌的“主力军”。既是留守又被欺凌,这两者一结合就像火上浇油一样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地讨论。今天我将对我班上的留守学生小林近几年在校园的经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一下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并呈现最终的结果。
背景
家庭方面:爸爸妈妈早年离异,爸爸获得抚养权,妈妈从未出现,留下小林和小林哥哥。爸爸外出后再也没有回过家,对小林也不管不问,更没有经济上的支持,全靠小林爷爷奶奶帮衬。小林哥哥在小林读六年级暑假时发生意外,溺水身亡,后来全家将希望全部寄托于小林身上,当时小林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是什么。
学校情况:在班级里,小林经常在吃饭时间要帮很多同学洗碗,我在班级调查时,有同学反映这些都是小林的自愿行为,还有同学反映小林在这些“帮人”的背后偶尔会获得一些利益,比如洗一次碗五毛钱,洗三次碗更实惠,可以挣到一元;又比如小林如果帮了同学,也会减少同学取笑和捉弄他的次数等。这种现象持续了两个多月。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明显看到了小林的不自在,他的面部表情时而紧张,时而露出笑容,但给我感觉这个孩子好可怜,大家都在笑话他。私下沟通多次:第一次,我和小林在办公室,一开始,小林全身僵硬地站在我面前,我清楚他必定是紧张恐惧万分。于是我请他坐下来,他缓缓地坐下,低着头,然后我轻轻地拉过他冰凉的手,稍加用力搓一搓、摆一摆,变暖和后,才开启我们的谈话。在谈话中,小林才说出为什么愿意帮同学洗碗。起初是出于好心,帮好朋友小尹洗碗,两个人互帮互助,到后来就有同班同学看到了主动找到小林要求帮忙洗碗,小林不好意思拒绝,答应了。谁知提出这样要求的同学越来越多,小林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默默地做事。至于“金钱”交易并不是由小林主动提出的,而是小林的两位同学为了能说服小林先洗谁的碗出的“馊主意”,小林当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想一味地完成同学交给的“任务”。像这种谈话持续了近一个月,每星期一次,每次40分钟。每次我会先倒一杯温水送到小林手心,或是奖励他一瓶牛奶才继续。后来我还对小林委以重任——担任班级生活委员,负责全班同学排队、打饭、打菜,督促值日后洗饭勺清洗菜勺与菜桶。类似的现象也基本没有在后面学期出现过。当然,我也有跟小林奶奶深谈了两次,还有一次对其进行家访,由小林带路,在路上我们彼此敞开心扉聊家常,近距离地了解这个小家庭,也增进了老师与学生及家长的情感。
原因剖析
一、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常言道:“三岁看大。”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通常在入学前就已经成雏形了。对其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留在孩子身边的大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儿童缺少父母近距离的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小林同学的家庭更可悲,他连父母的面都见不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父母在跟前的关爱和教育,因此小林爷爷奶奶从内心深处是可怜孩子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宠溺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更舍不得让小林吃任何的苦,当困难来临时也会一一帮小林扫除干净。这样的孩子严重缺少挫折教育,在他遇到问题时很难想出应对方式,从而很容易做出行为偏差进而产生校园欺凌。像小林这种孩子会因缺乏父母的陪伴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与之相对的呢?有些孩子因缺少正确的家庭引导而产生暴躁、不耐烦、易怒等心理问题进而做出偏激行为,这些孩子也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二、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多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管理教育方式十分粗暴。在外务工的父母长年累月只通过电话与孩子对话,每次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或是讨好孩子的话或是说一堆大道理,懂礼貌的孩子还会在电话那头附和一两句,不能设身处地思考的孩子可能就会不打招呼地“咣”地一声电话挂了。而且电话教育在起初还有点效果,次数多了后,敷衍了事是常有的。农村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管理教育方式十分直接粗鲁。在错误的教育理念下,儿童很容易模仿、接受,于是就会出现偏差行为。很多受害者和施暴者都对校园欺凌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几乎不知道自己遭受的、施行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他们只是依据爷爷奶奶传授他们的“经验”做出反应。而这,也更容易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三、隔代教育的局限性
在农村,留守儿童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接触的人和事基本差不多,朋友圈特别狭小,生活方式特别单一,导致孩子的思维与眼界也受到很大的局限性。相较于年轻的父母,年迈的爷奶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思想观念都不及前者。爷奶囿于自己曾经“带儿女”的经验,将其照葫芦画瓢般迁移到“带孙子孙女”上,他们不会因为时代在发展而随机应变。很多时候他们仍然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有的甚至理直气壮地怄气:“我的儿女也是这样带大的,不一样成才了吗?”有的则由于“隔辈亲”而过分溺爱。这两种都是非常极端的教育理念,儿童青少年还处于叛逆期与发展期,会因此变得敏感多疑、孤僻桀骜、暴躁易冲动、易产生攻击性。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适当的家庭教育,“放养”模式使儿童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引导和疏通,造成其不健全的人格和偏激的性格;“圈养”模式使儿童缺少不同年龄阶段应该经历的生活感受和体会,使之成为害怕、任性、内向、孤独、意志力薄弱、自卑、暴躁、易激惹等偏执的性格。
由于小林被欺凌事件对他的影响并不大,持续时间并不长,他的意识也并不强烈,而且老师也及时进行了干预,所以本文只是从一个小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当然如果特别严重的话,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更宽的视角进行剖析和干预。校园欺凌是多种不良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缺乏家庭支持系统是首要原因,同时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加以预防。预防和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施暴者、被欺凌者、老师、家长、政府都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对象。预防和降低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应该是父母双方必须改变一些固有观念,学会适当放弃,做到至少有一人能回到孩子身边,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策略浅谈
一、家庭支持
从孩子来到家庭那一刻开始,家庭成员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
接纳,这些可以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传达给孩子,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护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概率将大大降低。而当孩子第一次被欺凌时,他们通常都会发出求助信号的,这时,家长应冷静地和孩子坐下来,面对面地沟通,首先对孩子“向大人求助”这一行为提出肯定,如此一来,孩子才会遇事第一时间想到能力比自己强的长辈;然后专心聆听孩子的陈述,让他感受到家长的重视,此时不评判不指责,以便孩子不带情绪地描述事情经过;第三步,家长再次重复一遍自己听到的内容,向孩子确认所收信息是否准确;第四步,与孩子推心置腹地分析原因,并一起商讨应对措施,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并给孩子一颗定心丸——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爱你!第五步,继续跟踪处理结果,着重关注孩子的感受,提升积极反馈,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二、学校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功能,教书是为
育人服务的。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就是“育人”阶段的启蒙与核心,而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必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实现学校与学生“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人人都要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三观”。尤其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几十名学生的主心骨,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做到脚勤、眼勤、脑勤和细心、耐心、包容心,也只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及时把即将发生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毕竟是一个庞大特异的团体,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防欺凌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这些都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一切都是为了促进每位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校园欺凌已发生,学校无须第一时间呵责、训斥学生,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双方以报复的心理变本加厉,而应该先把当事人汇聚一起,将事情经过摊开来说清楚,再“一对一”谈心谈话,有的放矢,直到两方都有触动,再次将涉事学生聚拢,直至看到彼此主动握手言和,处理可以告一段落。后续的关注也不容忽视,必须常常问候学生,既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也还具有一定的震慑力。
三、社会关注
社会尽量为家长提供工作机会,减少外出务工家长的人数,让留
守儿童数量有减无增。社区、政府、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尤其在农村,政府应下乡下村做宣传,学校应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分享给身边的亲人——长辈与同辈,提高所有人的防患意识 。同时社会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执法部门应杜绝所有不良视频与新闻在各网络平台上出现并发酵,以避免青少年受到二次伤害或肆意模仿。
参考文献:
《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心理学》 林崇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自卑与超越》阿乐弗雷德。阿德勒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科学传媒有限公司 承办 | Copyright 2021-2024 hnjyk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新网 技术服务微信: Hnjykx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湘ICP备1201498号 投搞邮箱: hnjykx@163.com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湖南教育科学 2011, 版权所有 www.hnjykx.com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鼎泰坤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