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谈情境故事创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3-01-11 13:53:55   作者:张方兰   来源:湖南教育科学   阅读:65   评论:0
内容摘要: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是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强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引导学......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是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强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可见,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实验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相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利用课程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习惯,个人认为教师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单纯的说教很难收到实效,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当学生被老师丰富的思想情感之美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我曾有幸观摩常德市教学风采大赛,常德市四中刘老师所讲授的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课时《爱在家人间》这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老师在课前就开始播放歌曲《母亲》,营造轻松氛围,紧接着是老师深情导入: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母亲》,每次听到它,我心里总是很温暖,因为它彰显了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亲情,简短的几句话,勾起了同学们对亲情的回味,紧接着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展示了两个情景故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实现亲子和谐的途径。

故事一:小李说:每天在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后,爸爸妈妈又给我布置了许许多多的课外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盼来个双休日,爸爸妈妈又要把我送到这个或者那个特长班,却一点也不考虑我的感受。唉,我该怎么办呢?

情景故事的展示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纷纷发表感慨,老师顺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是小李会怎样面对父母?从小李的角度看父母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那么他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老师营造的这种情景氛围中,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说开了……

在讲到如何化解爱的冲突时,老师又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情景故事:

母亲节“礼物”——今年16岁的女儿已上高中。母亲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多年,在家开了个水暖建材商店。整天不辞辛苦、忙忙碌碌,心里却乐开了花。因为她看到了希望——女儿是成绩又好又听话。可最近一年来:女儿变了:叫她做什么都要讲价钱;和她说什么都顶嘴年59日早晨,母亲像往常一样准备开门做生意。当她习惯的拉开抽屉清点零钱时,一张卡片跃入眼帘。“亲爱的妈妈,请原谅女儿平时青春的叛逆。今后无论女儿身在何处,都会想你的,爱你的。祝母亲节快乐!永远爱你的女儿——刘畅”。看着,看着,母亲流泪了。一遍,一遍,母亲泪流满面。

刘老师请一同学朗读后,接下来又是一段深情告白:一张卡片,几句真诚的话语,也许就会融化坚冰,我亲眼见证了这真实的一幕,我亲身经历了这感人的场面;因为这就是发生在我家的真实故事,我见证了我爱人泪流满面,我更见证了她眼中的自豪与欣慰,正是老师的这一段告白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整个课堂掀起了学生的情感的小高潮,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对学生提出了行为要求:其实化解爱的冲突并不难,只要你愿意,你们愿意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我愿意”,老师随即拿出准备好的心形卡片说:“好,心动不如行动,我给同学们每个人发一张卡片,记住啊,这是老师亲自剪的,是老师一颗真诚的心,希望老师的真诚,带上你们的真心,向你们的父母做一次真情大告白,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在这颗心上,记在自己的心间,回家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向父母表达,这是你我的约定,好吗?”这时每个同学都拿起笔认真的写起来,我相信,这堂老师用真情营造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自觉的,学生对父母的表达也一定是真心的,真情的流露,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值得回味的。

在本堂课中,我深深的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创设情景氛围的和谐美,美在亲切、美在自然、美在真挚,也就是说,老师在创设情景时,情景本身及老师的情感表达必须真挚、自然、亲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老师或学生不是出自真情实感,在课堂上故作姿态,或者情景创设不够到位,教学效果反而更差,不同的情景演绎着不同的美,有的开启情感之门,有的闪烁智慧之光,有的蕴含思想之花,让学生在课堂上既享受情感的愉悦,又获得理智,认知的满足。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通过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得到自然展示和释放,引导学生在合作体验中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因人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初中生的个性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在参与中获得感悟和提升。

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二课时《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这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第一个活动前我给学生用视频展示了这样一个的真实故事: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昏迷达半年之久的军人醒了过来,他叫朱彦夫,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两只手从手腕以下被截掉,两只脚夜不见了,左眼成了窟窿,右眼看东西也模模糊糊,变成了重残人,为了实现残而不废的目的,他请求离开荣誉军人休养院,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村,为了训练生活自理能力,他躲进一间小屋,小屋里放有一瓦罐凉水,10千克地瓜干,他要训练自己舀水、盛饭,他用两臂夹起勺子,还没等靠近碗边,勺子就掉了,他用嘴刁起勺子,让两臂夹紧后再咬舀,如此反复练习,为了写本自传体小说来教育后人,他试着用嘴衔笔写字,头一拱一拱的,半天才能拱出一个字,接着,他又用两只残臂夹笔写字,这也很困难,后来,他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嘴衔臂夹,起初一天写十几个字,后来增加到几十个字,上百个字,历时七年,33万字的《极限人生》终于面世,把一个特残军人自强不息,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奋斗精神写了出来。

这个故事深深的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随即我开始布置活动任务: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张纸,闭着眼睛写下这个人的名字,然后用嘴咬住笔,写下他的著作名称,同学们个个兴致高昂,开始按要求写起来,写完后,我便要求他们相互交流写字时的体验。这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感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就一个健全的人而言,这样写字都很困难。经过大家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对故事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坚强意志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帮助人在困境中奋起,甚至创造生命的奇迹,那么你是否想知道你的意志力如何呢?接下来我开始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环节——测测你的意志力,我把事先准备好的20道心理测试题发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热情很高,积极参与,非常认真做出选择,给自己打分,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意志力如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同学们对自己的意志力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便顺理成章的引入到第三个活动环节:同学们,中学阶段是锻炼意志的黄金期,我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意志锻炼,增强生命的韧性,接下来我们来分组探讨磨砺意志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方法,随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讨论开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领悟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老师在教学活动应中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多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这种“心理需要”的平台,但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的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热闹背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选择一些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式,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乐意去动口、动手、动脑,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有一首诗词说得好:“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强制要求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乏味的;如果学习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时,它就会成为一种愉悦的、有趣的活动,学生的体验也是真切的、幸福的,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是主动的、强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民主、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相关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湘ICP备1201498号   投搞邮箱: hnjykx@163.com 微信号:Hnjykx

Copyright 湖南教育科学 2022, 版权所有 www.hnjykx.com